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領域 > 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
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更新時間:2025-04-02
當歲月的車輪緩緩碾過,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老年人的身影漸次增多。養老,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命題,而是一首亟待譜寫的詩篇,關乎生命余暉的溫暖與安寧。
那么,如何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構建一個多層次、高質量、可持續的城市養老服務體系,讓每位老人都能擁有溫暖、舒適且有尊嚴的晚年生活,不只關乎老年人個體的福祉,更關系著城市的和諧發展與未來走向。它需要我們傾聽老人們的心聲,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消費需求,去挖掘、去創新,為城市養老尋得最優解。
社區居家養老
“家門口”的幸福養老圈
3月19日上午,太原市晉源區幸福匯養老服務中心,春日的陽光透過窗戶暖暖地灑在地板上?;顒邮依?,音樂聲響起,90歲的王風云大爺和93歲的親家母覃烈英大娘默契地走向舞池,跳起了交誼舞,圍觀的老人一邊嬉笑一邊打著節拍。
“孩子們工作忙,老伴去世后,我便住進了養老院。后來,親家母說這里很好,便也搬到這里?!币咽歉啐g的王大爺依然精神矍鑠,說起話來鏗鏘有力。
與此同時,在運城市黃金水岸小區,73歲的王奶奶一大早便開始為75歲的李大爺準備早餐,提醒他按時服藥。李大爺患有高血壓和輕度糖尿病,多數時間只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很少出門。一兒一女平時工作繁忙,只能周末抽空來看望父母。王奶奶身體還算硬朗,但照顧李大爺的日常還是感到吃力。
居家養老是城市養老的主要模式之一,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結構逐漸小型化,子女面臨家庭和社會責任雙重負擔,盡管各地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徑,例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立專項補貼機制等方式,將特殊困難老人納入家庭養老床位范圍,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但傳統家庭養老還是難以為繼。
由此,社區養老作為居家養老的補充應運而生,即通過在社區內建立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其中包括智能手環、智能床墊、遠程醫療設備等家庭智能化產品逐漸走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
在晉中市華晟咱家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記者看到,1190平方米的運營面積,配備了餐飲區、評估區、認知障礙康復區、理療保健區、長照康養區、日間照料區、文體活動區等,還裝有智能家居語音控制系統、醫護緊急呼叫系統、呼吸心率感知摔倒監測設備、健康一體監測機等,為老年人提供日托、餐飲、康復護理等服務。
79歲的張大媽是這里的???,她每天來這里和老姐妹們一起聊天、唱歌、做手工,中午在餐廳用餐,下午進行康復按摩?!翱蔁狒[了,比一個人在家有意思多了,孩子們也放心?!睆埓髬屝χf。
然而,多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坦言,社區養老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不足,許多社區養老設施簡陋,服務項目單一;二是專業服務人員短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三是部分老人對社區養老服務了解不足,參與度不高。
機構專業養老
醫養結合探索中的新希望
“孩子們各有各的生活,能蹦能跳的時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是最好的選擇。而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或者高齡老人、孤寡老人一般選擇進養老院生活,在這里,他們能得到更專業的呵護?!睉讶适行腋@夏曛铱叼B基地創始人陳永林如是說。
陳永林的觀點也被眾多養老服務經營者認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3月20日中午,太原市杏花嶺區中心醫院府西醫養中心,不少老人已安然入睡。該中心是依托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杏花嶺區中心醫院成立的醫養結合機構,從2024年1月投入使用,設置床位150張。
中心主任袁芬說:“這里80%的老人處于失能狀態,管路護理等特殊護理成為我們的必備服務。像尿管、胃管等護理操作,在一般養老院難以完成,但我們的專業護理人員憑借扎實的技能,可以為老人提供細致入微的照護?!?/p>
除了日常護理,短期照料與術后康復服務也為許多老人解決了難題?!霸谶@兒的這段時間,每天都有醫護人員耐心地指導我做康復訓練?,F在我恢復得特別好,回家也更放心了?!币晃粍傋鐾旯强剖中g的老人感慨地說。
隨著老年人對健康醫療需求的不斷增加,醫養結合成為城市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尤其對于高齡、失能老人而言。
在山西省老年公寓,這個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曾經住著不少離退休人員,如今主要職能是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開展全省養老、康養服務和醫養結合的試點示范工作。
“與其他養老機構相比,我們這里不僅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等基礎養老服務,還具備慢病管理、緊急救治、心理輔導等醫療服務?!惫⒇撠熑撕顕鴹澖榻B,在這里,每個老人入院時都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個樓層有專職醫生負責醫療工作,每天醫生查房,護士為老人監測血壓血糖。老人患病時,就近到院子里的康復醫院治療。同時公寓還與山西白求恩醫院、中鐵十七局集團中心醫院建立合作關系,開辟綠色通道,實現小病不出門、常病不離院、大病直通車。
醫是醫,養是養,醫養之間的銜接,需要更多專業力量。然而,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往往伴隨著高昂的費用,對于大多數普通退休老人來說難以承受。同時,養老機構提供的護理服務等費用大多無法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增加了老人的經濟負擔。此外,人才匱乏,醫養結合機構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多元共建
聚焦新需求破解新難題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既是家事,也是國事,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我省,一直在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立足“9073”養老服務格局,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實施社區養老服務“1251”工程,落實建設補助、貸款貼息補助和政府購買服務等各項扶持政策,全面推動我省養老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發展。
城市養老模式在滿足銀發新需求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每種模式都有其優勢和不足。事實上,要打破城市養老瓶頸,激發銀發力量消費潛能,必須知道城市養老模式存在的核心問題。
對此,華晟咱家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陳麗媛認為,要破解城市養老難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市場的規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提供多元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家庭要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承擔起應有的養老責任;老年人自身也要轉變觀念,積極適應新的養老模式;建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體系,引入職業資格認證,提高薪酬待遇以吸引人才;推廣智能養老設備(如健康監測手環),同時開展老年人數字化技能培訓;優化養老金發放機制,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探索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等。只有各方協同合作,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才能為老年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
省人大代表、太原市幸福匯藏山墅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李愛玲則認為,養老護理并非只局限于專業的身體照料,心靈關懷同樣關鍵,尤其是對越來越多的新高知群體。這一群體有著獨特的精神需求,對他們的心靈關懷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更專業的素養。同時,旅居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很受高端“新”老年人歡迎??梢蕴剿鳌盎ブB老”“旅居養老”等新模式,結合地域特色開發養老產業鏈,為銀發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任志霞)